科技赋能守护“大河安澜”

2023年5月25日

——长江科学技术奖成果推介会特别报道

 
导读:

长江烟波浩荡、逐浪东流,似一条巨龙横穿中国大地。为科技护航一江碧水,聚焦长江流域重大治理与保护难题,有力促进流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江技术经济学会积极响应“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需求,于2021年设立了“长江科学技术奖”,并持续依托奖项的品牌效力,鼓励支持并宣传推介长江流域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聚力优质品牌服务、提升科学传播效能。

 

5月9日,长江科学技术奖成果推介会在武汉举行。一份科技答卷,一场品牌盛会,历届获奖成果汇聚于此。成果地域分布广泛,涵盖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1/3的国土面积,并涉及水文水资源、数字孪生、防灾减灾、河湖保护、智慧装备、防洪调度、珍惜生物保护、地热资源利用、桥梁工程等多个长江保护与治理相关行业领域。

会议现场气氛热烈,礼堂灯光璀璨,在获奖成果“项目代言人”的专业介绍和真诚推介中,与会观众凝神静听、细致记录,了解这些长江流域科技发展先行者,如何守护青山碧水,以科技触摸长江“经济脉搏”,用初心帛画大国江河澜图。

推介会现场

这些获奖的“明星项目”,有的聚力大国工程、破解技术难题,有的以科技赋能水利、绘写生态蓝图,有的用智慧对答长江、探索发展新命题,它们都为长江高质量发展献上“锦囊妙计”和“破圈”行动。让我们一起将目光投向这些治水诚意之作,一同感受科技背后的长江力量。

奋楫踏浪

下好破解水利难题“先手棋”

防洪、航运、发电……无一不是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以三峡工程为骨干的长江上游巨型电站群作为造福民生的国之重器,如何谋篇布局、科学调度,实现效益最大化,已成为一项公认的巨大难题。长江流域的科技工作者聚焦调度的研究攻关,从“0”到“1”,再从“有”到“强”,攻下“卡脖子”难题。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水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汤正阳推介的“长江上游巨型电站群水电调度运行决策支持关键技术”作为一项创造性研究,不仅在2021年度长江科学技术奖评选中“突破重围”获得特等奖,更得到中国工程院张勇传院士和王浩院士、挪威工程院外籍院士郭生练等知名院士专家高度评价,目前项目成果已全面应用到实际生产工作中,自2021年9月以来,实现节水增发30余亿千瓦时清洁能源,有力保障了受电区域人民用电安全,梯级水库综合效益显著增强。

汤正阳推介特等奖获奖成果

一江清水如何北上?面对数十米甚至数百米高差,大型泵站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个大型泵站持续“接力”引水而上,一场“水往高处流”的奇迹才得以铸就。南水北调东线工程13级泵站逐级提水,作为世界大型泵站数量最集中的现代化泵站群,如何实现有序调度,最大程度发挥工程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是超级工程背后的攻坚“关口”。  

为实现调水工程跨流域多水源水量均衡优化,2021年度长江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成果《大型泵站群调水工程调度关键技术》经长江科技工作者多年研究积累和技术攻关,项目成果支撑水量平衡模拟效率提升约10倍,年调水总量减少20%。据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王冬博士介绍,该项目相关技术与模型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密云水库调蓄工程、胶东调水工程等国内大型泵站群调水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为我国大型泵站群调水工程的调度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决策支撑。

王冬推介壹等奖获奖成果

大江上下,碧水之间,美丽的背后潜藏着难以预料的巨大“危险”。2000年西藏易贡、2008年汶川唐家山、2010年甘肃舟曲、2018年金沙江白格等一系列高危堰塞湖险情,一次次威胁着江水之畔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作为世界公认的水利难题,如何科学应对堰塞湖风险并实现综合利用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水利专家们多次奔赴抢险一线,潜心科研攻关,形成堰塞湖风险应急处置“中国方案”。成果推介会上,水利部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栾约生正高结合丰富一线治理经验,介绍了2022年度长江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成果《堰塞湖形成与致灾机理及风险快速评估关键技术》,该项目融合多个“首次”和“首创”,研究成果被行业规范采纳并颁布实施,引领世界堰塞湖风险应急处置技术进步。

栾约生推介壹等奖获奖成果

生态治水

聚焦时代背后的“长江探索”

治国必先治水,长江科技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长江嘱托”,认真履行流域治水职责,为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贡献“长江力量”。为全力守护长江,加强河湖生态治理,以碧水蜿蜒,滋养城市润泽民心,长江治水实践聚焦平原河网区,探索城市化进程背景下河湖治理“破题之策”。

“一江清水”是长江流域践行生态文明的鲜明标志。2022年度长江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成果《平原河网区河湖治理技术与应用》作为流域水生态治理领域的“佼佼者”,针对长江中下游的典型平原河网区,集中破解水系特征复杂、水污染治理难度大等现实难题。据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高月香副研究员介绍,该项目依托技术攻关全面实现湖体生态调控,为平原河网区水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技术支撑,多项技术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高月香推介壹等奖获奖成果

风里来、浪里走、水上漂、船里捞,为构筑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过去的长江清漂行动往往离不开一场场辛苦劳作。为此,长江科技工作者针对性研制开发了长行程大负载清污装备,并通过技术突破,实现了清污机器人远程操控、全自动运行,设备投运后能够满足清污现场多种工况,适应不同种类漂浮物自动清理、数据储存、数据分析。

智慧科技赋能“长江大保护”,让碧色这抹新时代中国的鲜艳底色更浓、更亮。2022年度长江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奖成果《大型水电站进水口漂浮物智能化打捞装备研发及应用》,在葛洲坝水电站清污中成功应用,为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水电站坝前漂浮物打捞革新性进步。经过专家评审认定该项目成果为国内首创,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陈钢推介技术发明奖获奖成果

对答长江

科技“智”谋发展新命题

治江护江兴江,从“实体长江”到“智慧长江”,智慧保障国家水安全,有力支撑“安澜长江”建设。水文水资源信息是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基础,水文信息全要素的快速监测、全流程的精准预报预警是世界性难题。

为破解难题,推进智慧水利建设,一场科技“智”谋立足新发展阶段,助力新时代水文高质量发展。由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局长程海云正高推介的2022年度长江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奖成果《长江现代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预警体系》,通过着力构建功能完备的综合站网体系、透彻感知的立体监测体系、智慧协同的专业支撑体系,建设数字孪生流域,全面提升水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水文分析计算的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水平。该项目成果为10余项国家级规划、“一带一路”沿线10余个国家的水文水资源信息监测及预报预警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程海云推介特等奖获奖成果

从智慧监测到智能控制,从实体到云端。伴随巨型水电站的大型机组陆续投运,我国水电开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大型水电机组的控制与稳定面临一系列理论难题和技术挑战,高端控制装备的自主研发存在“卡脖子”关口。

长江科技工作者面对难题潜心攻关,依托10余项国家级研究项目和重点工程应用项目,系统开展了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建模仿真、智能控制与安全运行的理论及技术研究,通过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研发了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满足了我国能源装备国产化、智能化的迫切需求。项目成果《长江中上游大型水电站机组智能控制与优化运行关键技术》获2022年度长江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壹等奖,华中科技大学李超顺教授在成果推介上进行了综合介绍。

李超顺推介壹等奖获奖成果

不忘“长江嘱托” 护航一江碧水

从灾害防治到生态环保,从智能调度到智慧水利,2年时间,从0到1的首创突破、从少到多的群英汇聚,长江科学技术奖站在长江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历史起点上,以治江初心强化责任担当,发挥智慧合力、奋力开拓创新。

2021年、2022年两届获奖项目中,面向“长江大保护”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是无数长江科技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奋力践行总书记“长江嘱托”最充分的现实注解,也是长江流域科技赋能和探索创新的时代强音。

长江技术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金兴平说:“要走科技奖励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国际化的道路,努力提升长江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的质量,遴选出能够真正代表长江流域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常务副理事长金兴平讲话

“大型泵站群调水工程调度决策如何做?”“长江流域现代水文水资源监测预警系统怎样智慧化运行”“长江流域智慧水利开发有哪些前沿技术应用”……长江流域知名专家学者,精彩纷呈的现场推介……会议过程中,大家畅所欲言,进行着科研、技术、理论、实践、方法上的交流碰撞,迸发出耀眼的灵感火花,融汇出璀璨的智慧创想。

与会人员交流探讨

参会代表均表示,成果推介会让大家了解到更多在长江保护与治理实践中形成的科技创新成果,对成果的推广应用、做好科技成果的总结凝练、组织申报2023年度长江科学技术奖均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赵登忠解读奖励申报要点

“长江科学技术奖的设立是学会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长江技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吴志广提到,“两届长江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均具有鲜明的长江保护时代特征与流域地域特色,对推动解决长江保护与治理难题做出了重要贡献。要充分发挥两届长江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对长江大保护的支撑作用,以重大科技创新助力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吴志广主持

首页    新闻资讯    学会动态    科技赋能守护“大河安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