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技术经济学会流域经济发展专委会2023年年会暨长江经济带重大发展问题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3年8月21日

2023年8月20日,由长江技术经济学会指导,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长江技术经济学会流域经济发展专委会、上游智库、云南大学长江上游绿色发展创新团队、(中国)消费经济学会绿色消费经济专委会、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工作站(2021GZZH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长江上游生态大保护政策可持续性与机制构建研究”课题组(20&ZD095)联合承办的“长江技术经济学会流域经济发展专委会2023年年会暨长江经济带重大发展问题研讨会”成功举行。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重庆社会科学院、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等知名高校、研究院学者50余人出席本次研讨会,蔻享学术平台与科研云平台同步直播累计观看人数高达4万余人,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报、长江网等记者应邀出席本次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旨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地推动《“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方案》的实施,就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展开讨论。

本次研讨会由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会长、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文传浩教授主持开幕式。文传浩教授提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长江技术经济学会秘书处学术交流部正高级工程师李珍部长、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技术经济学会主任委员彭智敏研究员、云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杨绍军教授为开幕式致辞。本次研讨会的召开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了交流平台,希望今后在各位专家、学者的支持和指导下,更好地解决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发展问题,推动长江经济带平稳协调发展。

在上午第一阶段的大会主题发言上,南通大学原党委书记、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成长春教授围绕《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主题作了主旨发言。首先,他指出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与共同富裕的首要在于坚持协调发展,发挥比较优势,缩小发展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其次,他认为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最后,他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推动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是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南通大学原党委书记、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 成长春教授

温州大学商学院院长胡振华教授围绕《商帮、地瓜经济与区域发展》主题作了主旨发言。首先,胡振华教授介绍了三个区域经济的分析框架,分别是资源禀赋、路径依赖和偶然事件,并对资源推动型和市场拉动型两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其次,他指出典型商帮由于地理要素、家族观念、家谱等多种原因被分为微商、晋商等种商帮。最后,他从供给侧块状经济土壤以及需求侧资源+市场两个方面解读了地瓜经济。

温州大学商学院院长 胡振华教授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黄庆华教授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时空分布及动力机制》主题作了主旨发言。首先,黄庆华教授介绍了成渝双圈产业融合发展选题的背景,并指出成渝双圈产业融合面临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产业融合面不广、融合层次较浅、科技引领支撑不足、体制机制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瓶颈与障碍。其次,介绍了成渝双圈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并对成渝双圈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结果、时空分布和及发展动力进行了分析。最后,黄庆华教授提出从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完善产业区域合作机制三个方面促进成渝双圈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黄庆华教授

 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赵旭教授围绕《基于空间关联网络的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碳减排协同治理》主题作了主旨发言。赵旭教授对长江经济带的碳减排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从整体上考虑“减碳”问题,二是碳排放协同治理的机制与路径如何界定。基于此,他对研究内容进行详细分享,即采用修正引力模型、Pagerank算法、QAP分析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碳排放空间结构及其关联度进行数据化分析与图形化呈现,最终得出城市群之间二氧化碳排放的外部关联性较弱、城市群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碳排放具有辐射带动效应等结论。此外针对研究结果,赵旭教授提出了要建立以点带面的碳减排协调战略、制定包容性的碳减排协同路径和完善横向碳补偿机制等的建议。

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赵旭教授

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邓晓军教授围绕《时空视角下数字经济对长江经济带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研究》主题作了主旨发言。首先,邓晓军教授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是破解流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而探讨新兴数字经济对于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具有符合时代新方向的创新意义。基于以上,他对研究内容进行了详细分享,以二元经济理论、增长极理论以及中心外围理论与相关文献为基础,提出数字经济要通过数字化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提升创新活跃度为两大路径,综合促进区域共同富裕的实现。并通过空间分析以及实证检验,证明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建设能够促进共同富裕的同时,得出其促进作用呈现东北—西南分布格局的结论。最后,邓晓军教授指出,为进一步发挥数字经济对长江经济带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应制定因地制宜的数字经济发展政策、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并积极推动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等。

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邓晓军教授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张静研究员围绕《以协同创新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主题作了主旨发言。首先,张静研究员表明创新一直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长江经济带的相关建设也在总体战略中占据重要位置,《长江中游城市群“十四五”实施方案》中更是明确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高地的发展目标。其次,她从科教人才、规模企业与投入、增长潜力与区域间合作等角度对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的基础优势进行分析,并指出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存在政策协调不足、投入产出质量不高、产学研创新主体联动不够、企业创新主体实力不强等问题。再次,结合长三角、成渝地区的建设实际,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协同创新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最后,张静研究员提出五大建议:一是加强统筹协调谋划部署,推动创新制度全面融合;二是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创新平台加速联合;三是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创新平台加速联合;四是加速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推动创新要素高效耦合;五是探索产业协同创新模式,推动创新主体加速融合。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静研究员

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黄寰教授围绕《创新文化赋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主题作了主旨发言。首先,黄寰教授指出结合长江经济带体制机制改革、产业转型发展、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的发展需求,通过创新文化建设赋能,既能激发发展内生动力,也能激发创新精神、推动创新实践、激励创新事业。其次,他对研究内容进行了详细分享,即从实际出发剖析长江经济带的资源要素基础和发展现状,结合创新文化特征提出赋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设想。经分析得出,长江经济带现有创新更多仍是囿于一隅或限于一业,区域产业组织、科技力量与创新资源的融合不足,同时“东强西弱”的创新格局愈发严重,特别是地方性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极为低下。最后,结合研究实际,他为创新文化赋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出三大建议:一是弘扬创新精神,激发人才活力;二是推动多元文化融合,共建创新文化土壤;三是重视企业家精神,引领创新文化发展;四是推动创新文化产业,发挥创新文化价值。

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 黄寰教授

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系主任邓鑫副教授围绕《长江上游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政策背景、响应机理与道路选择》主题作了主旨发言。邓鑫副教授从长江上游区位特殊性、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内涵、长江上游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动力机制、长江上游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实现路径等方面展开汇报。他认为长江上游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实现路径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长江上游地区要推进区域协同立法、共同保护耕地;二是推动田长制到田长治,扭转“非粮化”“非农化”局面,坚决止住荒芜耕地问题;三是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绿技推广,夯实上游粮仓根基。

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系主任 邓鑫副教授

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长江技术经济学会主任委员、湖北省社科院彭智敏研究员围绕《强化流域综合治理,建设更具韧性的长江经济带——从2022长江流域高温干旱和海河23•7流域性洪水说起》主题作了主旨发言。彭智敏研究员从流域综合治理与流域经济发展韧性、2022长江流域高温干旱和海河“23•7”特大洪水等内容展开汇报。他针对流域综合治理现存的问题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构建流域经济韧性体系,包括流域生态的稳定性、灾害的强度与损失、经济的波动性、经济结构多元性、创新能力和系统活力6个维度;二是抓紧启动流域综合治理,特别是要与长江流域各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三是以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为重点,统筹产业布局和城市布局,稳步提升流域经济韧性、城市韧性。

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长江技术经济学会主任委员、湖北省社科院 彭智敏研究员

在上午第二阶段的大会主题发言上,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教授围绕《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格局与前瞻》主题作了主旨发言。曾刚教授从当前时代背景出发,引出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性,总结了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特征,并提出了提升长江城市协同能力的前景与建议:一是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协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高效;二是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协同促进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三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切实提升流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四是促进经济带内外部联系,协同开创双循环新格局。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 曾刚教授

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会长、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文传浩教授围绕《流域经济学论纲初步探索与构想》主题作了主旨发言。首先,文传浩教授从流域生态文明历史溯源、中国特色流域思想、流域经济学前期研究基础三方面介绍了流域经济学的初步探索背景。其次,他从流域与农业、工业和生态的关系三个维度构建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流域经济学理论体系。最后,文传浩教授强调了对流域经济学论纲初步探索的重要意义,不仅在理论上能够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等,还有利于促进流域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全球流域管理的优化等,具有现实意义与世界意义。

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会长、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文传浩教授

中国地质大学区域经济与投资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邓宏兵教授围绕《长江流域典型及关键地带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研究》主题作了主旨发言。首先,邓宏兵教授从长江经济带保护与发展的问题、长江源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水患、江湖关系与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三个方面展开探讨。其次,他梳理了长江流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指出长江流域典型及关键地带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再次,他通过围绕一个主题、聚焦两个问题、完成三项工作、取得四项成果讲述亲身调研长江源的经历,研讨了长江源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绿色发展。最后,以长江流域三大问题,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需要正确把握五大关系,并作出关于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四点展望,第一,建立协同治理体系;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第二,治理能力现代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动力机制;第三,高质量绿色发展: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第四,全域生态文明观:系统推进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地质大学区域经济与投资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邓宏兵教授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李志萌研究员围绕《长江经济带生态共富研究》主题作了主旨发言。首先,李志萌研究员介绍了生态共富的内涵特征,指出实现生态共富就是要在优良生存环境的基础上,满足共同体内社会成员对富裕生活的向往,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其次,以浙江省淳安县、龙游县;江西省婺源县、资溪县为例,介绍了生态共富的实践案例。再次,从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深度脱贫地区脱贫不充分、区域和群体间脱贫成效不平衡、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较强、扎实推进生态共富的长效机制有待建立五方面,提出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推进生态共富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最后,从高质量保护自然生态资源、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构建紧密型生态福利共享机制、强化金融服务保障四方面,对推进生态共富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 李志萌研究员

长江大学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院长韦鸿教授围绕《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治理对策》主题作了主旨发言。首先,韦鸿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经济带的多次发言作为背景,指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更重视流域生态环境与保护工作。其次,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缺乏对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环境的研究文献。鉴于此,收集了2008-2020年省级数据,在拓展PSR框架指标体系基础上,采用熵权法修正后的TOPSIS模型评价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及发展趋势。最后,在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优化建议,一是成立流域综合治理委员会、建立流域信息中心;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制定排放标准;三是流域治理采用综合管理模式;四是要加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

长江大学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院长 韦鸿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宋德勇教授围绕《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融合:以长江经济带为例》主题作了主旨发言。首先宋德勇教授介绍了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融合的理论内涵,指出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融合,是环境要素与经济要素合并而成的新要素,是一个高水平统一体的过程,代表着一种横向的递进关系。其次,他从效率变革、结构变革及动力变革三个维度对环境保护与高经济质量发展的融合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三个维度的融合深度是重中之重,融合基础和融合绩效更多的是支撑和服务于融合深度。再次,就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融合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整体趋势及动力机制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分享了对长江经济带融合水平的时空演进及动力机制。最后,从激发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融合水平的引领提升作用、以新要素驱动变革、分门别类精准施策、聚焦城市功能品质和双融合破除资源诅咒风险五个方面给出了政策启示。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宋德勇教授

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汪发元教授围绕《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定及建议》主题作了主旨发言。汪发元教授从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背景、测度方法、测度结果、测度启示四方面作了详细讲解。他指出在现今世界更加动荡,全球通胀潮兴起、国内发展面临着多重压力、大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三个城市圈(群)高质量发展不平衡,三个城市圈(群)首位度城市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差异,武汉、长沙、南昌与其城市群内其他城市发展水平有明显差距,并提出了针对性的三点建议,一是应当加强城市圈(群)统筹规划,促进各自优势发挥;二是应加强首位度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圈内协调发展;三是应当突出各座城市强优势补短板,促进维度协调发展。

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汪发元教授

 湖北经济学院财经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李浩教授围绕《建设高水平新型智库,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主题作了主旨发言。首先,李浩教授系统论述了新型智库的内涵,指出新时代赋予智库的内在要求是开展跨部门、跨区域、跨学科的研究。其次,他介绍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的探索路径,第一搭建与政府交流沟通的平台;第二推动新理念、新思想的政策转化;第三探索高效、全方位的传播方式;第四以跨学科研究解决地方痛点问题。最后,他提出三点展望,即用好传播矩阵,为各研究机构、团队提高宣传舞台;围绕长江经济带举办一次智库建设专题研讨会;探索“智库+基金”的模式,为智库研究获得可持续的资金来源。

湖北经济学院财经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李浩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小溪副研究员围绕《绿色转型助力经济增长》主题作了主旨发言。她从共识和机遇两大维度对绿色转型进行了探讨,从增长到治理、治理与机制设计、公共事务治理与共识讨论三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绿色共识。首先,她指出绿色发展概念引导了全球共识、推动了全球绿色行动,并且碳排放升高导致全球气候与全球经济、社会、区域均受到“非线性”冲击。其次,她通过计算不同情景中全球碳的社会成本,指出经济增长转型需要一套机制设计,才能通过治理合作机制与相应机制设计完成转型。最后,她提出要从城市和企业两条路径抓住绿色转型的机遇,城市要通过建筑、交通、电力、资源等领域抓住绿色转型机遇;企业要通过建立自下而上的自愿减排机制和构建绿色供应链抓住绿色转型机遇。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张小溪副研究员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黄琦博士围绕《湖北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微突破策略研究》主题作了主旨发言。首先,他从湖北流域治理和统筹发展所面临的难题论述了该研究的背景和必要性,指出现存系统性缺水、重点领域水生态形势严峻、水污染治理难和捕捞难等问题严重。其次,他针对这些问题为湖北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思路,提出要以“山水林田湖草鱼矿”八大优势为基础,围绕“产、城、地、人”四大发展之要,实施“以水促产、以水营城、以水泽地、以水育人”战略,实现“流域”为“发展”提供资源支撑、“发展”为“流域”提供资金支撑双循环格局。最后,他提出要制定并实施湖北小流域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微突破策略,要以流域为载体实现高质量发展。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黄琦

下午的专题研讨从“长江上游生态大保护问题交流研讨”和“流域经济学重大理论问题交流研讨”两个专题展开系统研讨。

张智勇博士从课题概况、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研究计划等层面全面地汇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长江上游生态大保护政策可持续性和机制研究》(20&ZD095)的最新研究进展。杨继瑞教授、成长春教授、彭智敏研究员、吕新华研究员、邓宏兵教授、宋德勇教授、胡振华教授等专家就课题研究进展从脉络梳理、概念区分、理论内涵、计量模型、成果产出、应用价值等方面展开讨论。各专家对当前研究进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向课题组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建议。课题首席专家文传浩教授表示课题组要充分吸收各专家建议,改进后续研究思路和方法。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张智勇博士

文传浩教授、彭智敏研究员先后汇报了《流域经济学论纲》相关构想。从选题上看,与会专家分别对选题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从逻辑上看,与会专家分别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等方面论证了构想的合理性;从内容上看,与会专家达成《流域经济学论纲》分为上、中、下三册的初步构想。与会专家还从流域可持续发展,流域农业文明、流域工业文明等话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流域经济学论纲》在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重新审视资源与环境问题、深化对生态环境价值的认识、拓展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领域和提升经济政策的针对性上具有理论意义;在促进流域资源合理配置、推动流域可持续发展、加强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指导全流域协调发展以及推进跨国流域合作与治理上具有实践意义;在促进全球流域管理的优化、完善全球流域环境治理体系、深化全球流域文明对话与合作、推进流域绿色发展战略和引领全球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新趋势上具有世界意义。通过本次专题研讨,与会专家对《流域经济学论纲》后续的撰写达成初步的共识。

文传浩教授 彭智敏研究员

 本次会议主题精炼精干、会期低碳高效、办会模式创新、专家层高方合、会议成果丰硕,进一步讨论了长江经济带重大发展问题,是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新的完善、补充、发展,为进一步加快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动力、新机遇。

会议结束后,8月21日上午,文传浩教授与部分与会专家前往云南昆明西山的聂耳墓园,瞻仰聂耳墓。大家集体面向聂耳墓深深鞠躬,缅怀革命先烈,传承为党奋斗、为国而歌、为民呐喊的聂耳精神,表达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仰,同时砥砺初心和使命,强化责任与担当。

 下午,文传浩教授与部分与会专家共同参观了云南大学东陆校区,领略了在历史进程中那些令人难忘的感动与震撼,感受了学校光荣而悠久的历史,品味了学校深厚的文化积淀。校园中的一草一物是云南大学历史发展、文脉传承、精神文化体系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物化凝练,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云大特色,是开展学校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来源:长江网)

首页    新闻资讯    学会动态    长江技术经济学会流域经济发展专委会2023年年会暨长江经济带重大发展问题研讨会顺利召开